热搜词

首页 > 国信咨讯 > 资讯详情

城市内涝 看看国外是如何设计城市排水系统的?

发布时间:2021-08-31 阅读量:4285
雨季之前,各地“发誓”解决城市内涝

近年来,武汉、广州、杭州、北京等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可说是“逢雨必涝,遇涝则瘫”。2011年,“到武汉看海”成为了流行词;2012年,北京“7•21”大雨让77位市民失去生命。暴雨淹城的景象不断上演,不少城市管理者也“发誓”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武汉在最近两年的时间里,先后启动“污水全处理五年计划”和“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计划”,两项计划共将投资逾230亿元;北京则在去年年底总结“7•21”暴雨的教训,并决定要在4年内解决消除城市内涝隐患。
雨季来临,武汉、北京、成都……熟悉的城市看熟悉的海

各地城市管理者在雨季之前的“誓言”无疑是美好的,然而一场大雨还是浇灭了很多市民的幻想。武汉230亿元的投资没有见到效果,反而是武汉三镇都“水漫金山”,连体育场都变成了游泳池,对此武汉市水务局的解释是“雨太大”,超过了排水能力。可是230亿的投资又到哪里去了?

北京在汛期前曾有新闻说,城区内25个积水点已经修复了20个。然而,不期而遇的一场雨还是让16条道路断路,积水路段最深达1米。如果说“7•21”属于极端天气,排水设施不能充分应对的话,那么,现在对于普通的一场大雨为何也束手无策了呢?

短期内,彻底解决城市内涝的确不现实
前几年,南京因为内涝也处理过相关的官员,武汉也问责官员,但再遇暴雨,内涝依旧,官员承诺改善之后并无明显效果。回到现实的角度来说,就算是城市管理者尽全力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想要在短时期内弥补几十年的欠账也是不可能的。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351个城市进行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2008年至2010年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其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这么大范围并且普遍性的内涝,绝对不是官员一个承诺就能治好的。

城市排水标准落后,建成区改造难度巨大
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城市排水管道设计标准确实落后。目前中国城市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一般采用1-3年,大部分城市普遍采用1年一遇重现期。发达国家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一般略高,如美国居住区2-5年,商业区2-10年;欧盟居住区2年,商业区2-5年;澳大利亚2-10年;日本东京3年,京都、名古屋5年,神户、川崎10年。

设计标准偏低,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苏联的影响。中国在1953年至1957年之间将“苏联模式”引入城市规划,国内各城市均采用。当时直接接受苏联专家指导城市排水的有北京、沈阳、南京、广州等大城市,这些城市后来也都成了“内涝”典范。

如果重建排水系统,难度之大也不可想象。很多欧洲城市,排水系统是先于城市修建。而巴黎的排水系统更是奥斯曼推到巴黎重来修建的结果。而回到中国城市,往往是建成区存在着严重的内涝问题,甚至是很多新城区因为设计标准太低而内涝。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经济成本还是施工难度,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

一面说要解决城市内涝,另一面却干着加剧内涝的事情
除了城市建成区改造难度巨大以外,现有的城市规划与发展也在不断地加剧着城市内涝的问题。城市内植被覆盖率降低,道路“硬化”,使得降水只能通过排水系统排走,土壤本身失去的蓄水能力。


而更为关键的是,城市内自然水系的消失。以武汉为例,武汉市水务局调查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近50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若以湖泊平均深度1米计算,被填占湖泊的蓄水容量,高达2.3亿立方米,超过2个东湖的容积。


城市管理者们,一边对着公众承诺,改善排水设施,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另一边却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将具有蓄水能力的自然水系消失。这种情况下,即使再先进的排水系统又有多大的作用。

内涝的根源在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破坏
近年来城市开发建设速度非常快,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硬质铺装,原来都是农田、林地,现在不是马路就是屋面,这个就改变了地表的径流。还有拦水造坝,占用林田,填了好多湖,河道加盖板,明沟变暗沟,这样过水能力肯定减小。城市开发建设中有很多破坏山水林田湖的行为,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系统,所以就蓄不住水了。城市周围的湿地可以抵御洪水、调整径流,改善气候,也能控制一些污染,但是这些湿地都大量地减少了。城市建设占用了很多土地,建了工业区、开发区,盖好多房子,全是硬质铺装,客观上影响了很多原始生态的环境。
 

★国外城市排水系统★


德国——柏林综合系统蓄水排污

柏林的下水管道分为两种,即污水雨水合流管道和污水雨水分流管道。整个排水系统的目标是既可以防止城市内涝,同时可蓄积雨水,合理利用废水,节约水资源。

不过为了以防万一,柏林全市还有160多个紧急排水口和暴雨溢流口,它们分布在几条运河边上。除此之外,整个柏林有1000多个水库和蓄水池,能够蓄积90万立方米的水。当降雨平息后,这些蓄水池多余的水就可以送往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为了防止污水雨水一起排放的合并式下水道在暴雨时溢流,设计者在此类型下水道沿线设立了蓄水和防溢流设施——明沟,明沟被建成模拟天然河道造型,当大雨降临时,这些明沟就能存储大量雨水,等到降雨停歇,再通过水泵将这些水抽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除了在地下设施上下工夫,柏林市政建设者还利用地上景观减轻排水压力,将部分公园做成起伏的地形和人工湿地,并鼓励社区建立利用雨水的景观和人工湖。
 

日本——东京 “地下宫殿”吐纳急雨

19世纪末,人口日益增多的东京因为没有下水设施引发霍乱,导致5000多人丧生。这推动了东京修建了第一条近代意义的下水设施——神田下水道,此后,东京逐步完善其地下排水设施,从1908年东京公布下水道的基本计划到1994年,东京地下水道普及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目前东京都23个区下水道总长度约1.58万公里,相当于往返东京与悉尼的距离。下水管道的直径从25厘米到8.5米,有的管道空间可以放进一个两层楼的别墅。

但仅凭下水道,并不能完全解决东京的水患。目前,这一有着1300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应对集中暴雨的“法宝”是“下水道+地下蓄水池”。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运用地下储水设施来应对集中降雨,公园、小学和家庭等容易积水的地点都建造有不同大小的地下蓄水池。其中最为大型的有四个,其大小可用“宫殿”来形容。
这种“宫殿”级的地下蓄水池从1980年后开始设计施工。在突降大雨时,如果下水道的水位急剧上升,雨水将自动流入这些巨型蓄水池,以缓解下水道的压力,防止内涝。而如果雨量减少,下水道水位下降,蓄水池内积蓄的水又将自动回流到下水道。
急降暴雨时,这些巨大蓄水池能很快“吞掉”大量的雨水,位于东京江东区的一个大型蓄水池一次可存储2.5万吨的雨水。地下蓄水池的存在,有效减少了地面被淹的几率。
不过,在东京地区雨水控制设施中,最为著名的还不是市内的蓄水池,而是位于东京外围琦玉县春日部市的“东京外围排水系统”。该系统被称为世界规模最大,深埋地下五十多米、全长6.3公里。系统由五个巨大的圆柱形蓄水坑、宽度达10米的输水管道,以及更为巨大的“调压水槽”构成。该设施也供蓄水之用,59根巨型大柱子,撑起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面积达13806平方米,长177米,宽78米,高18米。
 
美国——纽约“爱护”下水道污水必过滤
33岁的美国探险摄影师史蒂夫·邓肯日前在纽约下水道中进行了一次探险。
邓肯到达的地方,隧道宽敞,水流平静,好似地下迷宫。那么,这座“地下迷宫”到底是怎样的?在纽约这个暴雨成性的城市,它是否有足够的担当,确保雨水畅通下行,不在路面形成积水?
关于纽约下水道的江湖八卦,“满天飞”。
据说,神通广大的忍者神龟就住在纽约下水道里;电影《蝙蝠侠》里的纽约下水道可以集结军队……
另外,纽约有14座污水处理站,每天可以处理13亿加仑(约合490万立方米)的污物和废水。在污水处理站,污水一开始流过类似巨大金属梳子的机械过滤屏。过滤屏截留下大的污物,以免它们损坏处理站的设备。然后,初步过滤的污水被引入沉降槽放一两个小时,淤泥和重物沉降在槽下,轻的物品,比如塑料和油脂,就会漂浮起来。沉积的重物会被进一步分离,各种食物渣子会被直接传送到垃圾填埋堆。其他的废水将会经过化学处理,去掉可能携带的细菌,然后加入氯气,排入纽约哈得孙河。
在沉降槽中截留下来的一些淤泥被转入巨大的蒸馏器中,高温烘烤3个星期。在这个过程中,细菌对淤泥进行生物降解活动。最后,大部分干燥的淤泥变成一个个球状物,被当作生物肥料卖掉。纽约14个污水处理站,每天能生产1200吨生物肥料。
 
中国——新规划 “海绵城市”
近期,全国多地遭遇暴雨袭击,很多城市开启了“看海模式”。谁来拯救城市内涝?在最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江西、山东等10余省份召开会议或紧急发文,将希望寄托于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能否担此重任?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确定了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如今一年期满,在此次暴雨“大考”中,这些海绵城市表现如何?
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分别是重庆、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对于试点城市的选择,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章林伟表示,大部分试点城市都要进行旧城改造,所以要求试点城市结合棚改、危改、旧城改造进行。试点城市具有很强的地域代表性,中部、东部、西部、南部、北部都有,同时包括了不同的城市规模,有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16个试点城市基本覆盖了我国所有类型的城市,其代表性也是为了突出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的基本准则。”
选好了试点,关键看落实。为此,2015年4月27日,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在湖南省常德市组织召开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建设启动部署会,16个试点城市负责人及其所在省主管部门负责人、海绵城市建设专家等近400人参加了会议。会上,试点城市负责人分别汇报了海绵城市试点深化方案和三年实施计划编制情况,有关专家进行了技术指导,各部门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水务处副处长牛璋彬介绍,16个试点城市三年实施计划试点区域总面积为435平方公里,共设置了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园林绿地、地下管网、水系整治等各类项目3159个,总投资865亿元。去年16个试点城市计划建设项目992个,投资279元。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并形成实物工作量的项目593个,占59.8%;完成投资184亿元,占66.1%。部分已经完成的项目在缓解城市内涝、改善城市水环境、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社会认可等方面,已经初见成效。
 

转载于《中国水网》原标题:城市内涝 且看国人如何借鉴模仿绝地反击

热门资讯

换一批

推荐

换一批
  • 北斗水文防汛测报能力提升解决方案

    国信华源以北斗通信、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等新技术应用、提高水文监测能力、丰富水文监测内容为目的,融合创新雨量、水位、流速、流量、气象等多要素采集自动监测技术,构建立体式多种手段互补耦合水文监测体系。
    2024-02-17
  • 淤地坝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

    国信华源淤地坝自动监测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监测技术、在每座淤地坝上独立布设雨量计、水位计、渗压计、应力计、地表位移站、视频站、具有太阳能供电系统的监测设备。并通过4G/5G/LoRa/等无线传输将现场信息传送给监测平台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整编、分析、预警等,提高淤地坝安全监测的实时性、可靠性和精度,及时预报淤地坝承受能力和可能发生的事件。实现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监控淤地坝。在汛期及时、准确提供淤地坝防汛相关数据及图像,使淤地坝防汛管理单位及相关责任人能及时了解汛情,采取相应防汛预案,保障下游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
    2021-11-12